农业统计论文范文

2023-10-04 05:57

农业统计论文篇1

职工家庭农场是在垦区计划指导下,对国有土地实行定期承包、自主经营、包干上交、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活动单位。随着家庭农场的兴起,垦区内部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同时在用工方式和分配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变化表现为:在用工制度上,改革了原来固定工制度,全面的实行劳动合同制;家庭农场根据生产需要,雇用了一些短期帮工或长期帮工,其人数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分配方式方面的变化也很大,近两年,家庭农场职工种地上交完农场利费粮,盈余部份可自行分配,但是很难在盈余部份中划清有多少是工资,有多少是净利润。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将家庭农场职工的工资收入划分清楚并如实统计出来,是劳动工资统计面临的新问题。

二、农业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控制思路及办法

从目前农业从业人员分类看,有机关、事业管理人员,这些人劳动报酬容易统计,可以从其单位财务部门直接取到;还有打工人员、兼职人员,这些人的劳动报酬可以调查获得;另外一大部分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场职工,他们的工资就较难直接取到,常常会出现漏报、工资总额少报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统计方法出现了问题。为了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反映客观实际,确保主要数据能客观地反映劳动经济运行趋势,为宏观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我们可以将其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力争在趋势上把握农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水平,保证所上报的数据不偏离甚至背离正确的趋势。

(一)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控制思路

由于对农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进行全面统计是不可能的,为了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力争在趋势上把握农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水平,我们为农业职工工资确定一个区间,保证所上报的数据不偏离甚至背离正确的趋势。以黑龙江垦区年报210表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为基础,来估算年报202表农业(农、林、牧、渔业,下同)平均工资,给农业职工工资确定下限和上限。

(二)具体控制办法

1.确定下限。

农业人口是垦区辖区内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常住人口,以户主为准,家庭其他成员也算做农业人口。换而言之,农业从业人员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供养辖区内的人口,若用农业人口数除以农业从业人员得到一个系数K1,根据垦区近几年的年报数据计算出此系数K1,那么K1×a(a为黑龙江农垦年报制度“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调查表”中的指标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和)就是农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下限。对于系数K1,可以理解为每一个农业职工所能扶养的家庭人口数。从事农业生产的每个农业职工和每个其他从业人员从单位土地(或其他)上得到的收入可以说是相同的(去除个别因素),农业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家庭成员构成上大体相同,这样每个农业职工所能扶养的家庭人口转换为每个从业人员所能扶养的农业人口。系数K1可以得到,用系数K1与a乘积就是平均每个家庭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纯收入,而这个纯收入是由该家庭农业职工所创造的。

2.确定上限。

用农业人口减农业其他从业人员的差除以农业职工作为系数K2,系数K2代表每一个农业职工的收入既供养其家属又供养其他从业人员的家庭成员,实际的农业职工平均工资应小于K2与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的积。这样就确定了区间的上限。三、对农业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控制办法的验证我们用垦区2007-2012年数据进行测算后,计算得到下限系数K1为1.8,上限系数K2为2.4。我们用垦区某农场2012年全年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是科学合理的。2012年该场人均纯收入31906元,从农场人均纯收入构成来看,其中农业人均纯收入14950元,占总收入的47%,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4124元,占总收入的13%;家庭经营纯收入20521元,占总收入的64%。依据人均纯收入调查表推算农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是可行的,该场人均纯收入31906元,农业人均纯收入14950元,农业在岗职工工资应该在26910-35880元之间,是比较合理的、是可行的。

农业统计论文篇2

关键词:科学引文索引;统计分析;内蒙古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25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79-03

1引言

SCI、ISTP和EI是国际公认的3大著名检索工具,不仅具有文献检索功能,还具有对期刊和论文影响力的评估、科研成就的评价等功能,通过评价收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地区或机构科学研究水平和实力。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2011年购买引进了web of science(SCI)数据库,SCI作为世界知名的3大检索工具之一,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学术研究的重大突破、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难点问题,是衡量一个机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所高校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情况反映了该校的学术地位和综合研究能力。定量分析了2003~2012年10年来的科技实力和发展趋势,以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科研决策及人才培养提供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评价数据和理论依据。

数据来源为登录SCI数据库,检索策略为地址= (inn* mong* agr* univ*);出版年= (2003-2012);引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CPCI-S);CCR-EXPANDED; IC。

2结果统计与分析

共检索到署单位名称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作者发表的论文716篇,本次统计不包括本校人员以其他形式署单位名称发表的学术论文。

2.1论文数量分析

2003~2012内蒙古农业大学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情况见表1、图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0年间,内蒙古农业大学每年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呈快速递增的趋势,2007年发表的文章被SCI收录60篇,以后逐年增加,到2012年发表的文章被SCI收录达164篇,这说明本校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和能力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学校每年对发表被SCI等3大引文系统收录文章的教师给予奖励,既提高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学术地位,又激发和提高了老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将会对该校科学研究的发展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8论文主要国际国内合作情况

通过合作,可以更快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播到世界。研究表明,合作研究成果的论文一般比独立完成的论文要获得更多的引用,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我校科研人员参与发表的716篇SCI收录论文中有228篇通过机构间合作完成,占31.8%,合作机构达105个,合作国别有17个国家和地区。可见,我校科研人员国际国内合作是比较广泛。

3总结与建议

经过以上统计分析,近几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虽然逐年在增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从引文量来看,除去自引文献,实际被引的数量并不高,说明我们整体论文的科技水平还偏低,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2)从发表文章的期刊影响因子来分析,只有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超过了5,大部分都在1以下。分析其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每一学科 SCI收录的期刊种数较多,其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所要求的论文科技水平质量就高,如果我们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达不到此类刊的质量要求,拒收比例就高,论文投不到此类刊上,投到影响因子较低的刊上相应影响因子就不会高。其二,我们的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较高,但是没有认真地去选刊,产生了高水平的文章投到了影响因子较低的刊物上,因而表现出了大部分作者的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整体偏低。建议作者今后在努力提高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在文章发表时,作者一定要认真比较分析同一学科不同种刊物影响因子,正确评价文章的质量,做到适得其所。

(3)继续加强国内外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水平。我校科研人员总体发文量与全国其他高校想比,数量和质量还相差甚远,我校现有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需要还不是很相称;其次,由于许多国外刊物不符合中国国情,不少优秀学术论文没有被该系统收录。主观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国际合作的意识是有,但强强联合是不够的,没有通过国际合作这个大舞台大幅度提升自己科研水平的想法。因此,我们应正确看待和认真分析我校的科研现状,进一步加强和鼓励教师们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学术国际间的合作,产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努力提升我校整体科研实力。

参考文献:

[1] 崔云,牟志美,赵淑萍.SCI收录山东农业大学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2000-2008年)[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3):459~463.

农业统计论文篇3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文献研究进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到2010-07-21)中的“经济与管理科学”子库,通过对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检索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从发表年代、发表期刊、主要内容、单位及作者、文献被引用率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勾勒出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年份分布

统计发现,2002年以前我国没有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论文。2002-2003年我国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有3篇。这段时期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贫乏的现象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我国农业保险在1982年恢复以后,基本在商业保险框架内试验,国内并没有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因此当时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非常少。

2004-2009年中央连续6年的一号文件中都关注“三农问题”,重点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这个时期国内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展开,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研究论文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

2007年,我国中央财政首次设立农业保险专项款10亿元,开始在吉林、内蒙古、江苏等6个省份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2008年,又增加了10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国的开展,我国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迅速发展,2007年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数量比2006年增长了80.77%,2008和2009年发表相关论文分别为75篇和102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即(2002-2003年)起步阶段、(2004-2006年)缓慢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二、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

在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经济论文中,发表在期刊中的论文有303篇,2篇以上的有30种期刊,共发表文献134篇,占期刊发文总数的44.22%;其中属于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有15种。在发表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主要期刊中,数目在5篇以上的期刊共有9种(见表1),其中有5种是国家学会、科研、行业主管单位主办的全国性刊物,有4种由相关省级学会主办的刊物。

三、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内容分布

在检索的文献中,引用次数在1次以上的论文有140篇,占论文总数的41.67%。从论文研究内容上对这140篇经济论文进行分类,研究内容涉及到九个方面(见表2),体现的研究特点为:

(一)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问题的研究已趋于成熟

通过分析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论文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就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首先,学者们对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指出了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吴扬(2003)《从“负保护”到积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当前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选择》,指出中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欠缺风险保障制度,与国外相比我国并没有对农业保险提供支持政策,政府的支持是农业保险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次,学者们对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此类论文数量占统计论文的12.89%,论文总数的第3位。其中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庹国柱、朱俊生(2004)发表的《建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问题探讨》,论文对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再次,学者们还对我国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体系、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此类论文占统计论文数量的第2位,共35篇,占统计论文总量的25%。其中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曾忠东(2004)发表的《关于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探讨》,通过分析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指出我国应尽早建立与市场机制、资本市场有效结合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进一步分析了制度的设计,探讨了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二)基于地方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的研究论文较为丰富

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大,全国各省发展政策农业保险存在差异,都在探索适合当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道路。在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中,按照内容分类统计,以研究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论文数量最多,共有41篇,占统计论文总量的29.29%。引用次数最高的是顾海英、张跃华(2005)发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以上海农业保险为例》,通过对上海实施农业保险的历史经验进行调研,分析了上海农业保险运作成功的几个关键做法和模式。

(三)我国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领域非常全面

通过分类,引用次数在1次以上的相关经济论文按内容可以分为9个方面,见表2。邢鹂(2004)的《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围绕中国种植业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风险的评估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民收入可能产生的影响,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全国及29个省市自治区主要粮食产品、主要经济作物产品的生产风险和社会损失率进行了研究,厘定了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保险费率,模拟了不同政府补贴率和保障水平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户收入的影响。林人慧(2006)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政府主导地位探析》,分析了政府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指出我国应实施政府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王敏俊(2009)的《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613户小规模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对浙江613户小农户的调研,对影响小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表2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论文的内容分布

四、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主要产出单位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论文的产出单位主要有30个(在2篇以上),共发表相关论文121篇,占总数的36.01%。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高校,共93篇,占主要产出单位发文总量的76.86%。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类院校数量最多,占高校总数的41.94%。科研单位发表文章13篇,占主要产出单位发文总量的10.74%,这些科研单位以农业部、财政部、农科院下属科研机构为主。相关部委6篇,占主要产出单位发文总量的4.96%。地方部门9篇,占主要产出单位的7.44%。

在前10位的产出单位见表3,共数量67篇。在前3位的产出单位分别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5篇;南京农业大学,8篇;中国农业大学,7篇。在排名前10位的产出单位,有4所农业类院校,由此可见,高校特别是农业类院校是我国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力军。

五、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的基础文献

一个作者的研究论文或专著被引用次数成为评价其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依据。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对杰出科学家进行客观评价的观点,作者的被引用频次与其学术成就成正比。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的文献,被引用频次在10次以上(含10次)以上的论文共16篇,占该类论文总数的11.43%;5-9次共有29篇,占20.71%;1-4次共有95篇,占67.86%。引用频次在15次以上的文章,共13篇,这些文献是构成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文献。这些论文中引用频次最高的是邢鹂(2004)发表的《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引用频次在42次;其次是顾海英、张跃华(2005)发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以上海农业保险为例》,引用频次在35次;再次是吴扬(2003)发表的《从“负保护”到积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当前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选择》,引用次数为29次。这13篇文章,文献来自核心期刊(2008)有9篇,占69.23%,可以看出,核心期刊中论文的质量和引用率要高于其他期刊。

六、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数量及论文长度与引用率的关系

(一)作者数量与引用次数

研究表明,多位作者提高了论文在同行中被认知的可能性,故合作可获得较多引用次数。通过统计,引用次数在1次以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共137篇。其中1位作者的论文占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论文(137篇)的57%,所占百分比最高,其平均引用次数为3.79次;2位作者的论文数量占31%,其平均引用次数为6.38次;3位作者的论文数量为12篇,其平均引用次数为5.58;4位作者的论文仅有2篇。从统计结果显示1-2位作者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论文数量的88%。但是从平均引用频次来看,2位作者的平均引用频次最高,其次是3位作者。

(二)论文长度与引用次数

研究结果显示,论文长度与引用率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论文长度的增长,年均被引用次数增多。通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研究论文的分析发现,论文以3页最多,占论文总数的26%;其次是2页的论文,占23%;4页的次之,占19%。如图2所示,论文长度为8页的论文平均引用次数最高,其次是论文长度为6页的论文,可以看出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论文中,论文页数与平均引用次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七、结论

农业统计论文篇4

(一)科研机构和学校在农业科学领域高被引科研机构和大学排名中,被引频次和论文数量排名均进入前20位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中,美国的机构和大学最多,共有11个,法国有2个,而西班牙、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和巴西的机构和大学各有1个。从机构的性质看,大学有13个(美国9个,加拿大、巴西、荷兰、丹麦各1个),部级研究机构有7个,法国有2个,美国、中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各1个。中国科学院也跻身前20位,名列第8位。美国农业部在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排名均居第一,远高于其他机构,是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排名第二,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名列第三。全球排名靠前的中国研究机构和大学除了中国科学院外,还有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和科学家在ESI数据库TOP1%高被引科学家排名中,被引频次排名进入前20位的农业科学领域科学家中,有12人均来自美国及美国的机构和大学,其他科学家来自泰国、加拿大、德国、韩国、比利时和英国。从所属机构性质来看,其中有3人来自美国农业部,1人来自加拿大农业部,1人来自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其余大部分学者和科学家来自各国大学。

二、农业重点学科领域全球竞争力

由于WOS检索平台没有以农业领域各个学科作为检索对象的检索方式,为了研究农业领域中重点学科情况,本文利用WOS检索平台中期刊引用网络版数据库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搜索各个学科所收录的期刊名,用期刊名作为检索条件,查询WOS数据库中当前收录论文,并利用该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从论文作者、文献来源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等方面,对在农业各个学科领域的智力资源进行统计学分析。

(一)作物利用WOS分析工具中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数据分析,所有命中文献按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园艺学科论文9.12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2.99万篇,论文占比32.82%,收录作物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加拿大、巴西、印度、中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日本、西班牙。中国排在第5位,收录论文数量3447篇,占比3.78%。利用WOS分析工具中的“机构和大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有命中文献按机构进行分类统计。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作物学科论文9.12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共收录5601篇,论文占比6.15%,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还有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其余来自美国机构和大学。

(二)园艺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园艺学科论文9.14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3.93万篇,论文占比42.96%,收录园艺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加拿大、法国、西班牙、巴西、澳大利亚、意大利。中国排在第3位,收录论文数量3853篇,占比4.21%。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园艺学科论文9.14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共收录3705篇,论文占比4.05%,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除了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其余来自美国机构和大学。

(三)畜牧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畜牧学科论文22.20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6.91万篇,论文占比31.12%,收录畜牧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印度、加拿大、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中国排在第11位,收录论文数量4390篇,占比1.98%。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畜牧学科论文22.20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共收录6386篇,论文占比2.87%,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除了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印度兽医研究所,其余来自美国机构和大学。

(四)兽医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兽医学科论文11.22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2.95万篇,论文占比26.29%,收录兽医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日本、巴西、德国、意大利、法国、苏格兰。中国排在第15位,收录论文数量1715篇,占比1.53%。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兽医学科论文11.22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共收录2327篇,论文占比2.10%,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除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墨尔本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大学,瑞典农业科技大学,其余来自美国的大学。

(五)农业经济与政策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学科论文25623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15700篇,论文占比达61.27%,美国在此领域中占绝对优势。收录农业经济与政策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苏格兰。中国排在第11位,收录论文数量217篇,占比0.85%。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学科论文25623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共收录1139篇,论文占比4.45%,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除了第17位加拿大圭尔夫大学以外,其余全部来自美国的大学。在该领域美国机构和大学占绝对优势。

(六)农业工程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农业工程学科论文17254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8115篇,论文占比达47.03%,美国在此领域中占绝对优势。收录农业工程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中国、印度、西班牙、韩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意大利。中国排在第2位,收录论文数量3852篇,占比22.33%。在农业工程领域,中国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水平还是比较突出的。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农业工程学科论文17254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共收录1551篇,论文占比8.99%,该领域排名第2位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共收录522篇,论文占比3.03%,排在前10位的还有印度理工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浙江大学、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院、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浙江大学排名第8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17位,中国农业大学排名第21位,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第24位。排名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来自美国的机构和大学有15个,中国机构和大学有3个。印度、西班牙机构和大学各1个。在该学科领域中国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排名还是比较靠前,并且占有一定研究地位。

三、结论

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农业科研尽管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从农业领域以及分学科的竞争力排名可以看出,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提高,竞争力逐渐增强。从国别来看,美国在农业综合及各个领域的优势非常显著,科研的影响力最强,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其次是西班牙、中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中国的农业科研影响力最近几年上升很快,与2010年世界排名相比上升了8位,跻身前3。从科研机构和大学来看,美国农业部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在中国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中,影响力比较强的机构和大学依次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国在作物、园艺、农业工程领域的排名比较靠前,特别是农业工程领域,在排名前24位中中国机构和大学占了5个。

农业统计论文篇5

关键词 《新疆农业科学》 科技论文 计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15

Abstract The 2012 to 2015 "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published all the papers, mainly from the source, distribution and corresponding author constitute, fund projects funded papers, organization distribution analysis in 2012 to 2015 year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relevant agencies, the research team of the trend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Key words "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research paper; measurement index

1 新疆主要科研、高校机构刊登科技论文情况分析

2012~2015年共刊登论文1395篇,其中新疆农业大学512篇,占36.70%;新疆农科院291篇,占20.86%;石河子大学202篇,占14.48%;新疆大学94篇,占6.73%;塔里木大学70篇,占5.01%,新疆农垦科学院36篇,占2.58%,新疆林科院29篇,占2.70%,其它155篇,占11.11%。

统计表明,新疆主要农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保持前列,并呈现持续稳定的势头。同时,也有部分研究机构刊登论文数量增长明显,而另外有些研究机构刊登的论文数量下降或者增幅下降。这些除与科研工作的自身规律有关外,这种变化也可能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竞争有关。

这些主要研究机构发文数量近几年既有增加的,也有减少的,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科院在承担项目数量较多,一直位居前两名,竞争优势较强,在农业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领域处于优势地位,兵团则以石河子大学论文数量较多,新疆大学在生物资源基因工程和绿洲生态研究方面承担的部级项目较多,新疆林科院、新疆农垦科学院和塔里木大学保持了一定的水平,表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新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在推动新疆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1,图1,图2。

1.1 2012~2015年新疆农科院主要研究所的统计与分析

2012~2015新疆农科院共计刊登科技论文291篇,从研究所的分布来看,土肥所45篇,占论文总数的15.46%,排第一;园艺所43篇,占论文总数的14.77%,排第二;植保所为36篇,占论文总数的12.37%,排第三;经作所为24篇,占8.24%,列第四;核生所16篇,占论文总数5.49%,排第五。

总体来说,我院科研数量较高的研究所主要有:土肥所、园艺所、植保所、经作所、粮作所、核生所。4年来,排名几个研究所均在前列,尤其是前三位,名次不相上下。 显示了研究团队科研创新、交流能力较强。表2,图3,图4。

1.2 2012~2015年新疆农业大学的统计与分析

2012~2015年共刊登论文共计512篇,林学与园艺学院刊登109篇,占论文总数的21.28%,列第一;农学院刊登103篇,占论文总数的20.11%,列第二;动物科学学院刊登89篇,占论文总数的17.38%,列第三;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刊登73篇,占论文总数的14.25%,列第四;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47篇,占论文总数的9.17%,排第五;动物医学学院39篇,占论文总数的7.61%,排第六。林学与园艺学院、农学院、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发文数较多。表3,图5、图6。

1.3 2012~2015年石河子大学的统计与分析

2012~2015年刊登论文共计202篇,其中农学院144篇,列第一,占论文总数的71.28%;生命科学学院29篇,排第二,占论文总数的14.35%;显示两个学院研究项目较多,阶段性成果较多。表4,图7、图8。

1.4 2012~2015年新疆大学的统计与分析

2012~2015共刊登94篇论文,其中生命科学学院55篇,占论文总数的58.51%;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6篇,占论文总数的27.66%。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论文,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表5,图9、图10。

2 刊登论文学科分布情况

据统计2012~2015年刊登论文数量前10个学科分别是:林学与园艺(226篇,占19.78%)、作物栽培与育种(220篇,占15.77%)、畜牧兽医(187篇,占13.40%)、植物保护(163篇,占11.68%)、草业与环境(112篇,占8.02%)、土壤肥料(92篇,占6.59%)、生命科学(86篇,占6.16%)、农产品加工(58篇,占4.15%)、微生物(53篇,占3.79%)和农业机械(39篇,占2.79%),十个学科共1286篇,占总总数1395篇的92.18%,其中排名第一的林学与园艺,占论文总数16.20%,前六个学科属于新疆农业优势学科。表6,图11、(下转第50页)(上接第37页)图12。

3 通讯作者构成情况分析

2012~2015年本刊的论文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达1030人,占作者总数的73.83%,具有副高级职称的305人,占作者总数21.86%,合计:95.69%。年龄构成分析表明,年龄在40~50岁的通讯作者有699人,占作者总数的50.10%,年龄在50~60岁的532人,占作者总数的38.13%,年龄在40~60岁1231人,占作者总数的88.24%;博士生导师437人,占作者总数的31.32%,硕士生导师495人,占作者总数的35.48%,具有硕导和博导身份的通讯作者占作者总数的66.80%。表明本刊的通讯作者主要是高级职称、高学历的高层次研究人员,对本刊的办刊质量与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表7,图13~15。

4 年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对2012~2015年基金论文来源统计分析:国家自然基金等部级项目论文841篇,占全年总数的60.28%,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论文454篇,占全年总数32.54%,高校、科研机构和地州等地厅级项目论文100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7.16%。

2012~2015年度部级、省部级以上的基金总数为1295篇,占总刊登论文数的92.83%,表明本刊接近90%的论文来源于部级、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论文反映出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表8,图16、图17。

本项目由自治区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对策与途径研究“(KY2 015020);新疆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基金项目“新疆农科院青年科技人员统计与分析”(xjnkq-2014007);新疆农科院院长基金项目(xjnyky-2012-y07)

注释

① 张琼,王芳,何婧,等.创办英文期刊,提升新疆地域特色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技期刊发展路径[M].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9-17.

② 张琼,王芳,何婧,等.加强区域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刊物质量――以2014年《新疆农业科学》统计为例[M].第十一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融合发展:新常态下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70-178.

③ 张琼,王芳,程平,等.《新疆农业科学》2012年刊登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9):64-68.

农业统计论文篇6

关键词:CNKI;文献计量;吉林农业大学;期刊论文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229-2

1 研究方法

本文以CNKI[1](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检索吉林农业大学2001-2010年期刊论文,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检索条件为发表时间2001-2010年,作者单位为吉林农业大学,匹配方式为模糊,在检索结果中利用“文献分组浏览”和“文献排序浏览”功能进行统计。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发文量统计分析

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单位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能体现其科研水平,同时也能说明其学术氛围[2]。我校2001-2010年共发文7086篇,图1为各年发文量趋势图,其中增幅最大的分别是2010年(1702篇)比2009年(1081篇)增长了621篇,增幅51.45%,以及2009年(1081篇)比2008年(841篇)增长了240篇,增幅28.54%; 2006-2010年共4987篇,同2001-2005年发表的2099篇相比,增长了2888篇,增幅137.59%;2010年发文是2001年的5倍。如图可见十年间我校发文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特别是近2年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了我校重视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学术成果和科研水平在稳步提升。

2.2 学科分布统计分析

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学科分布统计所得的数据能体现学校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的学术及科研水平,在统计的7086篇论文中,发文量超过100篇的学科为:畜牧与动物医学1307篇,农作物929篇,生物学765篇,园艺496篇,中药学476篇,轻工业手工业390篇,农业经济356篇,农业基础科学342篇,植物保护276篇,农艺学265篇,高等教育230篇,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08篇,外国语言文字154篇,水产和渔业150篇,有机化工123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122篇,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102篇,这与我校主要的学科设置相吻合,也体现了我校以农为优势和特色,面向区域及地方经济建设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全国先进大学的办学目标。

2.3 被引频次及H指数统计分析

被引频次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被引频次越高,该论文的科学知识生产质量越高,原始创新的成分越多[3],论文质量、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关注也就越高。H指数又称H因子,是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新方法,H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2001-2010年我校被引频次最高的是杨利民、韩梅、李建东共同撰写,发表在《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第1期的“中国东北样带草地群落放牧干扰植物多样性的变化”一文,共被引用119次;同时,我校共有41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41次,因此H指数为41,较高的H指数体现了我校研究论文质和量的高水平上的统一。

2.4 机构合作统计分析

合作发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机构间的合作情况,而高度合作对合作机构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和发展有很大帮助,近十年与我校合作比较密切的单位有:吉林大学493篇,东北师范大学152篇,吉林省农业科学院110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86篇,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78篇,中国农业大学74篇,解放军军需大学58篇,吉林农业科技学院58篇,沈阳农业大学57篇,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53篇,延边大学51篇,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50篇,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我校与吉林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以及国内农业类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较广泛,合作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今后的发展中我校应加大与省外机构的合作力度,以便更好的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2.5 载文期刊分布统计分析

本文统计了近十年我校发文期刊的分布情况,表1列出了发文50篇以上的21种期刊,共发文2932篇,占总论文的41.38%,其中在《吉林农业大学学报》上最多,为1015篇,占总论文的14.32%,发文50篇以上的期刊中《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等13种期刊为2004版或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同时,本文也统计了在所有发文中核心期刊论文共4071篇,占总论文的一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比较高,说明发文质量相对较高。在21种期刊中《吉林农业科学》、《吉林畜牧兽医》、《人参研究》等13种期刊出版地为吉林地区,其中《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的主办单位为吉林农业大学,说明我校论文作者投稿倾向于本校和本地学术期刊,而这些期刊也为我校师生提供了阐述学术见解、发表科研成果的平台。

注:标注下划线的为2004版或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标注#期刊出版地为吉林地区

2.6 作者统计分析

表2列出了2001-2010年我校发文60篇以上,年均发文6篇以上的作者,从职称分布上看这20位作者均为教授,符合职称高发文多的普遍规律,他们是我校的核心作者,也是我校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发文最多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李玉教授,他是唯一从事菌物研究的工程院院士,为我国生态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7 论文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关键词是能够迅速、准确地反映论文主题和重点的词,一般期刊论文标注的关键词数为3-8个。关键词频次越高说明相关主题论文数量越多,表3列出了近十年我校发文的前28位高频关键词,其中频次在100次以上的有“玉米”、“吉林省”、“大豆”、“人参”,这些高频关键词所涉及的领域也是我校近十年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3 结语

通过对我校2001-2010年CNKI收录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得出,我校期刊论文发文量呈现逐年稳步增长趋势;发文最多的学科主要有畜牧与动物医学、农作物、生物学、园艺、中药学等;我校的H指数为41,较高的H指数体现了我校研究论文质和量的高水平上的统一;从论文的合作情况上看我校与吉林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以及国内农业类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比较密切;我校论文作者投稿倾向于本校和本地学术期刊,其中在《吉林农业大学学报》上最多;我校发文前20位的核心作者均为教授,其中发文最多的是从事菌物研究的李玉院士;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主要有“玉米”、“吉林省”、“大豆”、“人参”等,高频关键词涉及的领域也是我校近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统计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发文没被CNKI收录,所以统计结果可能会比实际少,但本文的统计分析能概括我校近十年发表国内期刊论文的整体情况,希望为我校在实现以农为优势和特色,面向区域及地方经济建设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全国先进大学的目标的进程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CNKI[EB/OL].省略.

[2] 张立娜. 基于CNKI的长春大学2006-2010年期刊论文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9):16-18.

[3] 缪新华.我国论文数量排序世界第五说明了什么(2003-12-19).[EB/OL].http://www.省略/GB/keji/1059/ 2254529.

农业统计论文篇7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及对科研创新提升作用研究”(2013RKC02006)

作者简介:王丽丽(1978-),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E-mail:;

郭凤丹(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E-mail:。*王丽丽、郭凤丹同为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赵文祥(1966-),男,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E-mail:

摘要: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统计数据,对《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影响因子、年载文量、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及其它引用指标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8~2012年,《山东农业科学》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上升明显,分别由2008年的0.480和938上升至2012年的0.796和2231;引用刊数、学科扩散指标、机构分布数、地区分布数和H指数总体也呈增长趋势,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变化幅度较小,年载文量保持在452~487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分别为0.42~0.52和0.504~0.711,平均引文数8.26~10.79,均相对偏低。

关键词:《山东农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动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Q250.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2-0095-04

《山东农业科学》创刊于1963年,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创刊初期为季刊,16开本,5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1966年由于历史原因改为内部发行,1979年正式复刊并公开发行。随着形势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信息量不断扩大,1986年改为双月刊,2000年改为大16开本,2008年改为月刊,至2013年,已发展成为办刊质量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

创刊50年来,《山东农业科学》始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办刊方针,及时报道农业科研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期刊质量及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最新数据显示,其影响因子达到0.796,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在国家和省期刊主管部门组织的期刊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奖,为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为了揭示《山东农业科学》各种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动态,选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1~5]2008~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山东农业科学》的主要被引指标和来源指标进行动态分析。

1数据来源及评价指标

以2009~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1~5]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山东农业科学》主要被引指标和来源指标2008~2012年的变化动态进行分析。

选用的指标包括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年载文量、基金论文比、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即年指标、H指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平均引文数。

2结果与分析

2.1影响因子的年际变化动态

某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为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通常,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5]。 《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影响因子逐年增加,由0.480增加到0.796(见图1),说明《山东农业科学》的学术影响力正逐年提升。

2.2年载文量与基金论文比的年际变化动态

年载文量是指来源期刊统计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数,常被用作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5]。2008年下半年,《山东农业科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全年仅出版9期,虽页码有所增加,但年载文量仍明显少于其余4年; 2009~2011年,年载文量逐年减少,2012年又明显上升,明显多于前3年(见图2)。在全年期数相同、页码相同的情况下,年载文量的多少受作者来稿篇幅的影响较大,篇幅长的来稿较多,则载文量相对较少。

基金论文比是指来源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5]。基金资助课题立足科学发展的前沿,瞄准科学发展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难题,具有理论创新性和深度推进的特点,这类论文的学术水平多比较高[6]。由图3可见,《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的基金论文比最低,仅0.504;2011年的最高,达0.711;其余3年变化较小,围绕0.650上下浮动,相对偏低。

2.3总被引频次、引用刊数的年际变化动态

总被引频次是指某种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以显示所评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5]。由图4可以看出,《山东农业科学》的总被引频次逐年大幅上升,由2008年的938跃升至2012年的2231。

引用刊数是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反映被评期刊被使用的范围[5]。2008~2012年,《山东农业科学》的引用刊数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295上升至2012年的439(见图4)。

上述结果表明,近年来《山东农业科学》越来越受到作者的重视,被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2.4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的年际变化动态

学科影响指标是指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全部期刊数量的比例;学科扩散指标是指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5]。由图5可以看出,《山东农业科学》近5年的学科影响指标呈波动变化,2009和2012年较高,为0.52,其余年份均低于0.50;学科扩散指标则持续增长。表明,《山东农业科学》在本学科内的影响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而在学科间的影响范围正逐渐扩大。

2.5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的年际变化动态

地区分布数是指来源期刊发表的论文所涉及的地区数,按全国31个省市计数(不包括港、澳、台),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全国影响力大小的指标。机构分布数是指来源期刊论文的作者所涉及的机构数[5]。由图6可以看出,《山东农业科学》的地区分布数呈增加趋势,2008年仅为16,2011、2012年则达到23;机构分布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2010年最高,达186,2011、2012年分别为162和159,2008和2009年较低。表明,《山东农业科学》在地区间及从事不同工作人员间的影响正逐渐扩大。

2.6其他被引和引用指标的年际变化动态

即年指标为某期刊当年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当年总数之比,表征的是期刊的即时反应速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5]。《山东农业科学》的即年指标除2008年明显较低外,2009~2012年的即年指标基本都在0.100左右波动(见表1),说明《山东农业科学》能够较快地被作者利用。

H指数是指被评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的论文中,至少有h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山东农业科学》的H指数呈缓慢增长趋势,由6逐渐增加至8,表明其高频被引论文数正在增多(见表1)。

被引半衰期是指被评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反映的是期刊的老化速度。由表1可见,《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被引半衰期变化范围为3.78~4.70,说明《山东农业科学》被引的文献较新一半多是在3~5年内发表的,时效性比较高。

引用半衰期是指被评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反映的是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5]。《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引用半衰期集中在7~8之间,说明来稿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较新部分均在最近七八年内发表。

平均引文数是指被评期刊每篇论文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可用来衡量该期刊的科学交流和吸收外部信息的能力[5]。《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平均引文数在8.26~10.79之间(见表1),与同类其他期刊相比偏少。

3讨论与结论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是两个最常用的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是由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5],是期刊评估、核心期刊评定及SCI、EI等检索工具选刊的重要参数[7]。《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影响因子逐年提升,2012年达到0.796,与其他省的同级别农业科学期刊相比,仅低于《河南农业科学》(0.947)和《山西农业科学》(0.845),位居第三。

总被引频次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期刊被引用的频次高,说明该刊的利用价值高,同时体现出该刊的学术水平也较高[7]。2008年以来,《山东农业科学》的总被引频次大幅增长,另外,引用刊数和地区分布数也逐年增多,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山东农业科学》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年载文量也是鉴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能够显示专题文献的发文密集程度,载文量大,说明期刊的信息量大[8]。因2008年涉及到《山东农业科学》改为月刊,年载文量无法与其他年份进行比较,所以仅对2009~2012年的年载文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农业科学》的年载文量有一定的波动,2011年最少,为452,2012年最多,为487。说明2011年发表的大篇幅论文较多,而2012年相对较少。

基金论文比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是受国家政府部门或各级基金组织提供科研经费开展科学研究的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科研论文形式表达出来的论文,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所代表领域的科研进展情况[9]。《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基金论文比为0.504~0.711,相对偏低。

另外,《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学科扩散指标、H指数、平均引文数也基本呈增长趋势,而学科影响指标、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则变幅较小。

综合分析表明,《山东农业科学》通过改月刊、适度增加页数、去除广告、选用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等措施使得自身的学术水平逐步提升,在科研人员中的影响力越来越高,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看出,《山东农业科学》的基金论文比仍不高,还需加大改进力度,通过与课题组经常联系并定期约稿,加快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等措施,更好地打造刊物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才能受到更多科研人员的青睐,吸引更多的优秀基金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09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09.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0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09.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09.

[4]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2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12.

[5]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3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09.

[6]陈新平,王志强,王珂,等. 《果树学报》2001-2006年主要文献评价指标分析[J]. 果树学报,2008,25(1):89-92.

[7]李晓萍,姜瑾秋,邢宝山,等.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4):270-272.

[8]齐艳红.《情报科学》载文引文分析[J].情报科学,2011,29(3):383-386.

农业统计论文篇8

关键词:中国学术期刊;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6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SZJY-1608)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4日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还是w现在教学方面,就其科学研究功能而言,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就必须了解高职院校目前的科研现状。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渭南职院)2005年4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在原陕西省渭南中医学校、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陕西省蒲城师范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学院法定注册地址为陕西省渭南市高新区。本文对渭南职院升格高职以来,到2016年底之间的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旨在从科研论文产出方面了解渭南职院的科研现状。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检索网址为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检索时间2017年2月8日。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控制检索条件为: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模糊匹配方式,发表时间从“2005年”到“2016年”,来源类别“全部期刊”,共检索到文献1,543篇,然后利用CNKI提供的“分组浏览”和“文献分类目录”功能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单位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能体现单位的科研水平,同时也能说明单位的学术氛围。表1为渭南职院2005~2016年发文量统计。其中合并升格初期,由于科研实力薄弱等原因,年发文量较少,但一直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2009年首次突破100篇,2015年首次突破200篇;由于CNKI收录部分期刊论文存在滞后,2016年数据尚不准确。可以看出,自合并升格以来,渭南职院年度发文量呈现先增长、后在高位基本保持稳定的趋势,科研总量在稳步增加。

(二)研究层次统计与分析。研究层次是指研究论文所属的领域。截至2016年底,渭南职院作者发表研究论文最多的五个领域见表2。可以看出,渭南职院作者中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最多,说明渭南职院作者研究方向在自然科学领域较为集中。渭南职院目前开设临床医学、护理、中医学、中药、英语教育、学前教育、畜牧兽医、园林技术、会计、旅游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技术等高职专业,这些专业大都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因此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作者相对较多。

(三)学科分布统计与分析。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能体现学校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群)的学术水平及科研实力。截至2016年底,渭南职院作者发文量超过40篇的学科共有10个,具体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该校作者除在职业教育学科进行研究以外,在中医学、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中药学、畜牧与动物医学、园艺、临床医学等学科的研究也较为活跃。这与该校开设的主要专业吻合,也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特色。渭南职院的建校基础包括原陕西省渭南中医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在中医、园艺等领域积累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特别是在中医学学科186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12.05%,说明渭南职院在中医学方面科研积淀深厚。

(四)合作机构统计与分析。合作发文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情况。截至2016年底,与渭南职院作者科研合作比较密切的主要机构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渭南职院与渭南师范学院、渭南市中医医院作者科研合作比较密切,具有明显的地域倾向;同时渭南职院作者也积极与省内知名高校合作,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科研实力。

(五)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基金论文是指由各类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是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比是各类基金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例。渭南职院作者科研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详见表5。截至2016年底,该校作者共有109篇产出论文标注了29种基金项目的资助,基金论文比为7.06%,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较难获得高层次基金项目的支持。

(六)论文作者统计与分析。作者发文数显示了作者在一定时间段的科研活跃度,是评价一个作者科研能力、甚至科研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表6列出了渭南职院累计数超过24篇(年均超过2篇)的6位作者。可以看出,该校的论文多产作者主要来自医学院、农学院。渭南职院医学院历史沿革为创办于1965年的原陕西省中医学校,渭南职院农学院是在原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的基础上设立的。渭南职院论文多产作者主要来自这两个单位,说明原陕西省中医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在中医、农学领域拥有良好的科研积累,合并以后在渭南职院的科研工作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七)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期刊档次整体上反映了该期刊所的普遍水平。表7列出了渭南职院作者数最多的10种期刊。可以看出,渭南职院作者比较集中的刊物具有明显的医药、农业特色。但是这10种期刊中核心期刊较少,这说明渭南职院作者的主要期刊影响力不高,大部分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八)论文关键词统计与分析。关键词是从一篇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达论文主题的词或词组。关键词频次越高,说明相关主题论文数量越多。表8列出了2005~2016年渭南职院作者标注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近年来该校科研的热点和方向。

从渭南职院作者使用的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渭南职院作者关心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热爱高职教育、关心学生,能够为高职教育发展出谋划策、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在这10个关键词中,“小鼠”是唯一一个专业特色鲜明的关键词,使用频次11,说明渭南职院作者科研工作在“小鼠”方面有聚焦,也体现了渭南职院科研工作的医学特色。

三、结语

本文统计了渭南职院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到2016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统计显示,该校科研实力持续不断增强。在中医、园艺等领域积累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该校作者的科研合作具有地域倾向,发表的基金论文较少,的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论文质量尚待提升。论文多产作者主要来自医学院和农学院,而这两个学院的基础则是渭南职院成立前的原陕西省中医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该校作者科研工作聚焦于“高职院校”等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聪,孙宾宾.基于数据库的西安石油大学科研论文计量分析[J].电子测试,2016.15.

[2]秦丽萍,桂云苗.基于CNKI的安徽工程大学学术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3.28.3.

[3]杨聪,孙宾宾.地处郊县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SWOT分析[J].职业时空,2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