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制度。近期,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制定了一系列顶层政策。设计和总体部署,提出重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什么要强调这个...
近期,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提出要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系统系统。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更多地关注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执法监管等具体工作,却往往忽视了制度建设的基础性、长远性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归根到底必须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保障。
不重视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的作用不明确。制度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到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和道德、习惯等非正式制度的制约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们共同推动。如何激励和约束人?关键在于制度。只有体现和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以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举措,我们把这些落实到制度上,通过实际行动落实到实处。只有通过标准保证落实,才能实现产业生态、绿色消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不可否认,制度建设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本身尚不健全和完善。一是制度建设存在“碎片化”现象。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环保法规仍然不协调、不配套,一些制度缺乏兼容性。二是具体制度不完善。比如,干部生态绩效考核体系存在指标体系不完善、考核模式单一、考核周期不合理等问题;生态补偿制度存在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缺失、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落实困难等问题。三是制度运行不顺畅。分散的监管模式导致自然资源监管不力,缺乏自然资源纠纷解决机制。环境执法体系存在协调机构缺乏、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等问题。
从当地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制度缺失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也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环境保护领域之所以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执法难度大,不仅与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有关,也与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有关。与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关;之所以存在生态建设投入不足、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既与生态保护内生动力缺乏,又与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有关。因此,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
用系统思维推动制度体系建设。完善事前预防制度、行为控制制度、影响诱导制度、事后补救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资源资产流转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及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主要制度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完善法律法规。树立重在引导的立法理念,充分发挥法律规范的引导和约束功能,让法律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制定科学统一的生态环境立法方案,强化立法的统一性和约束力。协调。注重体现地方特色,立足本地实际,就排污许可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生态补偿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补充规定。加强责任条款设置,与法律法规赋予义务和责任的规定相对应。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一方面,努力完善保障机制,吸引环保、经济等领域专家学者,建立综合决策专家资源库,为综合决策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健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逐步开展各类规划、发展战略等环境影响评价综合决策。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培育合格的第三方治理主体;推动环境公共设施投资和运营市场化,完善投资回报机制和公共环境权益保护机制。
服装职责 木工职责 技工职责